在唐宋以后的一些古籍中,把文身的蛮夷分为“绣脚蛮”、“绣面蛮”和“雕题蛮”数种。明时《百夷传》云:“不黥足者,则众皆嗤之,曰妇人也,非百夷种类也”。说明其时已进入父系社会,文身既示男女之别,又别民族之异。至于一些学者和文身者所说的,文身是为了赢得女人的爱情,也许不无道理。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文身,追根溯源应是他们信鬼神的先民对某些活动如上山打猎、下河捕鱼,对有害动物或想象中的“怪物”的恐惧。后来,尚巫咒的先民认为龙虽恶、虎虽毒,他们也不会伤其幼儿,身上有了鱼鳞状和猛兽图案以及后来的佛碣,既可把自己当成“龙儿”、“虎子”又可求得神、佛的庇佑。文身就是古代人们为适应特殊环境,以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朴素心态和所采取的谋略。非洲文身非洲原始的文身艺术,主要存在于非洲的埃塞俄比亚地区,当地的伯帝部落、摩西部落和苏尔玛部落的土著居民会在身上纹上原始的文身图案,其中乌干达的卡拉莫乔人的伤痕文身十分**。伤痕文身,单单从这四个字上面,就可以感受到这种文身的原始和野蛮,而事实证明,这种文身确实是很野蛮的,文身时,文身师把皮肤用刀片挑开,然后再用刀片划开皮肤,这一过程长达十分钟,期间没有使用任何**药物,然后